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北方人写的文章里,槐花儿,榆钱儿,香椿儿,荠菜儿等做成的吃食,又多又馋人。南北环境有别。我生活在偏南边,只荠菜儿多,但却没有用它做时令的菜食。
“地米菜,开白花,爹妈养我十七八。”故乡人,把荠菜叫作地米菜。叫地菜,好理解。为何加个米字呢?我猜是这地菜匍匐在地上的样子,像一个大大的“米”字。这名字好,接地气,更形象更生动更名至实归。
辛弃疾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的诗句。说的就是地米菜。当桃花梨花畏畏缩缩躲在树枝丛中时,地米菜花就已迎在溪头野地,摇曳春日了。
地米菜和春天一起萌发,它冒出地皮儿,幽幽小小的,长在薄薄的暖阳之下,也或者绵绵的春雨之中。刚成一朵米字型,北方人即采了它包荠菜饺子吃。我们这儿不吃饺子,也不包春卷,嫩地米菜,也就没人拔它。
地处江汉平原的腹地,三四月间,菜地里有吃不完的蔬菜。北方人亲睐野菜,是它们地寒,家养的菜蔬怕冷,出不来。而野地里的荠菜不同,春雨到了,它也就到了。
荠菜名声很高。《西湖游览志》里写道:三月三日男女皆带荠菜花。谚云:“三春戴荠花,桃李羞繁华。”顾禄的《清嘉里》里说荠菜:“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人家皆以荠菜花置灶台,蚂蚁则不上锅台。或妇女摘芥菜花簪带鬓边,以祈明目。
放学后,款起篮子,里面丢一把铲子。 地米菜,田间地头,沟沟渠渠,一会儿就挑满一篮子。丢进猪栏,它挑挑拣拣,起先不吃。等实在饿了,才开始嚼。
女孩家,喜欢玩踢毽子的游戏。鸡毛,只过年杀鸡才有。用它们制作毽子,是奢侈品。再说鸡毛毽子弹性大,不是每个人都踢得好。有个塑料袋子和机器上面掉落的铁圈圈制成的毽子,就是万福。假如什么都没有,那就去拔地米菜。很好上坟头去找,那里的地米菜肥硕粗壮,有重量,踢得起来。
地米菜长高,细细的碎花在春风里招展。各种动物从冬眠中苏醒,大地恢复生机。进入农忙时节,天气也渐渐走向炎热,这时,传统的三月三到了,地米菜煮鸡蛋的时候来了。
采一把,连花带根清洗干净,放铁锅里熬,丢几个鸡蛋,绿盈盈一锅水。
听说,吃了地米菜煮的鸡蛋,腰不酸,腿不痛,眼睛不花。走起路来,健步如飞,踩碎石咯拉。听说这水喝了,防止头痛,防止脑膜炎,也像古人说的,可以明目。
春天的作物,是冬天孕育的结果,经历过严寒打磨,更接地气,喝了清灵灵。
吃地米菜的习俗,历史非常悠久。《诗经》里说,谁谓茶苦,其甘如荠。可见,地米菜吃着是甜的。我的故乡,有一句谚语:“地米菜,蒸蒸菜,好吃婆娘拿碗来。先来的吃一大碗,后来的舔锅铲。”
故乡是蒸菜之乡,曾经,地米菜也是蒸菜之佳品。
和奶奶在菜园里挑菠菜,间杂着几兜地米菜,又肥又嫩,我要把它扔掉,奶奶说:地米菜可以吃,度饥荒时,那可是好东西。
原来,到了我们这一辈,生活条件有所改善,没再把地米菜当重要的食物对待。
地米,地米,就是地上的食物。这样解释,更确切些。
我的故乡,三月三,还有个习俗。出嫁的女儿回娘家,住上十天半月,名曰接姑娘。不知为何,时至今日,这习俗不存在了。
现在的城市里,还没到春天,地米菜就大量上市,且延续很久。这不符合自然规律,野生地米菜的食用期非常短。可以想见,这是大棚作物。野字,不实。
现在的故乡,也兴起吃饺子,包春卷,地米菜成了香饽饽。一到三月,人们踏青扫墓,就是采摘地米菜的很好时刻。
听说地米菜还有另一个名字:铃铛花。风来了,米白的小花,窸窸窣窣,摇醒春的生机。
郑州治疗癫痫多少钱西宁癫痫病专业医院武汉正规的癫痫病医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