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名人故事 > 正文

王树民--难忘写“家书”的年代

来源: 免费文学站 时间:2021-07-13

王树民/作

 

铅笔,分割线

 

写家书,对于我们中老年人来讲,是再熟悉不过的一项基本技能。始于何年,恐难考证,我想应自有文字以来就有家书了。不然就不会有古代的“家书一封抵万金”的说辞了。止于何时,也不能一概而论,眼下,还不可以说已经绝迹,但应该说自从有了电话后就日渐减少。随着通讯设施和手段的不断发展更新,加上宽带、网络的迅速扩大,现在可以肯定,用写家书来进行沟通交流的方式已寥寥无几了。可我依然怀念“家书”这个特殊的“信使”,难忘写家书的那些年代。

 

“家书”是沟通亲人间信息的载体,是维系亲情经久不衰的纽带。在人类社会进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成功扮演了空中信使的重要角色,起到了其它形式都无法替代的巨大作用。每次在清理箱底柜角的陈杂物品时,留存的家信就会赫然在目,多次欲销掉都因从心底涌现出来的那份特殊情感所阻止。看着熟悉的字体,幼稚、纯洁、朴素的话语,从早已淡黄的信笺中透射出一股股浓浓的亲情爱意,把思绪又拉回到了曾经的那个年代......

 

“家书”是报平安的一种方式。写“家书”并不是有了重大事情才写,而是贯穿于平凡生活的始终。只要是见到书信,那怕是普普通通的一句问候,就等于送去了一颗大大的“安心丸”。曾记得,刚当兵时,写家书就成了一项主要任务,基本上是每一个星期都要写上一封。当时只有6块钱的津贴费,除买些日用品外,几乎全都用在了寄信上。部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老兵病多,新兵信多”,就是一个十分形象贴切的比喻和真实写照。

 

“家书”是释放思念的一个渠道。千里之外,父母、儿女都同样有着深深的思念,由于长期不能相见,因此就把这种情感在信中进行释放。记得信中开头常会用“见字如面”一词,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特别是工作中、思想上遇到了困难或受到委屈时,“家书”就成了倾诉、渲泄的平台,这时的信里无不渗透着思家、思亲之意。书信寄出后,就陷入了期盼得到安慰的躁动不安中。当接到回信,聆听着父母教诲、开导、安慰的热切话语时,往往会在泪盈眼眶中心里得到无限温暖而豁然开朗,然后轻松愉快地重新投入到工作之中。

 

“家书”是激动甜蜜的一种期待。给父母和长辈写信,是渴望得到关爱后的甜蜜;给爱人写信,是企盼得到爱情后的激动。两种不同的“家书”寄托了两种不同的心迹和享受。每封家书发出后,就沉浸在甜蜜的等待之中。每当通讯员或邮递员取回信件时,常会急不可耐地追着询问有无自己的书信,那种热切的期待把内心世界表现的淋漓尽致。

 

“家书”还是一种孝心的考验,因为它是父母心理和精神慰籍的一部分。“家书”更是一个学习提高的好形式,因为要把“家书”写好,就会自觉地加强各种文化知识的学习,久而久之,写作和表达能力就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提高。“家书”还算是一种荣耀,父母接到信件,多会引起乡邻们的高度关注,甚至会引来羡慕的眼光。

 

我难忘写“家书”的那些年代,我深深留恋“家书”带来的美妙感受!

长春癫痫病哪家很*
哈尔滨看癫痫去哪家医院
继发性癫痫能治疗吗

热门栏目